Excerpt from 表演藝術評論台 review樂評:
“[…] 在今天這場小提琴獨奏會裡,聽著下半場的第一首曲目——易沙意D小調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《敘事曲》(Ysaÿe: Solo Violin Sonata No. 3 in D minor, “Ballade”),小提琴家黃俊文獨身站在國家音樂廳的偌大舞台,謙遜、專注、絲毫沒有獨奏家的高傲氣勢,但音準、音群平均度、雙音等等卻皆盡完美,音樂的感染力竟直接從那驚人的技巧中散發。這時,我們明白,黃俊文的琴音不僅重寫了「技巧」的內涵,也喚回了「炫技家」一詞最原初的涵義。
[…]不論先前欣賞過多少位國際大師的演奏,黃俊文的琴音都能讓聽眾驚嘆:原來演奏技巧是沒有上限的。從最基礎的琴音開始,孟德爾頌的第二樂章緩板展現了他對於全音域、全音量的皆盡打磨,即使最輕薄的弱奏都能保持醇美的音色,穿透力直達四樓。第三樂章的無窮動樂段,對於音準、音與音之間細小起伏的控制細膩至微;柯瑞良諾奏鳴曲的終樂章則能「見識」到他對於琴弓的完整掌控(沒錯,真的是用看的),每個弓段、每種弓法都奏得極好,連演奏家的整個身段都漂亮。那演奏的完整性,絕非來自對演奏曲的正面硬練,而是紮基於他深厚的基礎功夫。[…]當凡格羅夫(Maxim Vengerov)絞盡想像力巧思才鋪排出易沙意《敘事曲》的強大戲劇性,黃俊文只將每個音都拉到「好」,不卑不亢,藝術層次難分軒輊的詮釋便水到渠成。即使眼光放眼國際,黃俊文的技巧造詣仍屬頂尖,幾乎和年輕時的卡瓦科斯(Leonidas Kavakos)如出一轍。
雖言黃俊文的音樂「一切皆技巧」,我絕非意指他的演奏毫無情感表達;相反地,在前面提過的孟德爾頌緩板、以及法朗克第三樂章不斷重複交疊的抒情中後樂段,他用心、卻不刻意地拉出極長樂句,情緒張力毫無中斷,是能深深撼動人心的演奏。聽過他拉奏的法朗克奏鳴曲以及前幾年獨奏會演出的普羅科菲夫《D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》(Op. 94),我是真的相信,只要將所有的技巧細節照料好,不必煞費心思或劍走偏鋒,音樂的動人之處會自己生長出來。
在曲終後,黃俊文仍保謙遜之姿,不以言辭感謝聽眾,只偕廖皎含不斷向全場觀眾敬禮致意,並接連獻上三首安可曲,仍是謙遜而完好的演奏。自始至終,黃俊文表裡如一,毫無一絲炫耀或虛飾,一切都服務著音樂。[…]”